目前分類:手語翻譯 (3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就如同上一篇文章寫的"什麼是手語"


『使用文字、聲音的語言結構方式


來把手語解構,再解釋,組合


就會完全失去了手語原本的特性』


 


所以


使用文字、聲音來學習手語這個語言


學習本身的基礎架構就有問題了


 


唯有把文字和聲音,全都抛棄掉


你才能進入純視覺的世界


才能真正的接觸到手語這個語言的特性和內涵


 


如果


你真的很想把手語學起來


就不能看書學手語、不能用文字來背手語單字


要看影片學手語、要看故事來學手語


要去認識手語的原型,手語的本質


 


你才能明白為什麼這個手語可以用在這邊,卻不適合用在那邊的原因


你才能明白為什麼總要來看上下文,才能把手語打出來


你才能明白為什麼背了一堆單字,手語打出來,看起來很流俐,聾人卻還是看不懂的原因

小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簡單的


手語這個語言


沒有文字、沒有聲音,純用視覺圖像來表達意思,達到溝通的目的


可以用手 -- 各種手形手勢、肢體動作;表情 -- 喜怒哀樂;位置、方向、方位


來展現出這個空間的人事時地物-- 發生的事、表達出來的人事物


 


所以


使用文字、聲音的語言結構方式


來把手語解構,再解釋,組合


就會完全失去了手語原本的特性


 


因為


視覺語言、口說語言、文字語言,原本都各自具有各自的特色


有可互通性,也有其差異性,不可互通的部份

小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怎麼樣才算是碰到瓶頸了呢?!
大概就是該做的能做的都做了
結果手語還一直沒有什麼起色,始終卡在某個地方,前進不了


最常見的有
嘴比手快(說的比打的還要快,不管是自己說的還是別人說的)
搞不清楚自己打出來的手語到底有沒有把原本真正的意思打清楚用明白呢?
碰到要繞個圈才能理解意思的隱喻字、沒教過的手語就想趕快開口求救
腦袋先想出文字,然後再來想手語要怎麼打才好
自己的手語打的順,怎麼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的就是看不懂對方打出來的手語
......


小聶的做法是,置之死地而後生
把自己當成被母獅子推下山崖的小獅子,一切都只能靠自己
有時候,發問,這個舉動,也是需要適當的時機,才能被問的好,被問的有意義


做好心理建設,先不要急著發問
找出問題所在,為什麼自己會覺得自己出現了瓶頸了呢?!
是速度跟不上?自己話都講完了,手語還沒打出來?
還是在打手語時候,總是出現雞同鴨講的狀況,怎麼問的和回答的天南地北呢?!
還是一碰到什麼抽象非具體的俚語成語的台語的就會不知所措?!


不要怕、不要感到挫折、不要覺得自己沒救了、也不要覺得自己的手語好爛哦!
最重要的是,不要不懂裝懂,不要點頭微笑,然後假裝一切都沒有問題


不去面對問題,問題就會一直在那裡,直到你願意去找它解決


 


不怕不怕~
把心靜下來,只要世界還沒末日,一切都還有得救的 ^_^


因為,每個人碰到的狀況,每個人各自學習吸收的方式都不相同
而小聶也不可能有什麼仙丹妙法可以吃一顆就成仙成佛達到極樂境界


所以,小聶只能分享自己小小的經驗哦


第一步,就是,觀察
觀察發生了什麼事情
觀察對方的表情
觀察自己打出來的手語
觀察問題出在什麼地方


以小聶為例


小聶剛開始上台打手語的時候,常會跟不上主講人的速度
那時,以為問題出在自己的手語打的不夠熟不夠快
所以,就想練手語速度
要把速度練到,聽到一個字就打一個字


後來,才發現,原來問題不在速度
問題在於,打出來的手語,有沒有讓聾人看懂
那時候才理解,點頭不代表懂,也不代表理解,只代表這個當下看到了你打出來的手語而已


打文字手語,那不是最簡單的方式了嗎?!
聽人的母語就是中文,就是國語,記下一個對應一個的手語,聽到什麼就打出什麼
那還會怕什麼速度呢!!問題只在你有沒有把手語練熟吧!!
可是
問題在於
手語不是自己打給自己看的,手語是要打給對方看的
呼呼呼的打出一堆手語來,對方看不懂,就是一整個放水流沒用啊


那~到底要怎麼打手語才能讓對方看懂理解呢?
(謎之聲:小聶實在是沒啥文化的傢伙,什麼自然手語的文法,小聶是完全不懂,只想知道一件事,要怎麼樣的手語,才能被看懂呢!!)


正所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這個手語是誰的母語,是誰打出來,當然就是去找那個源頭囉!!
(一般聽人習慣,遇到手語關口,都會想問聽人老師,這真的是太可惜了)


我就是去看,去觀察
(這也就是為什麼手語老師們總是會跟大家說,要多和聾人聊天)
就是要看聾人聊天時,到底是怎麼把手語打出來的呢!


在描述一件事情時,在說一個新聞的時候,在講某一件八卦時,在提到某部電影在演什麼的時候
從頭到尾,怎麼開頭的,怎麼結束的
在敍述的過程中,加了什麼表情,什麼註解
其他人怎麼回應的,是什麼樣的想法,是怎麼的冷笑話可以接


於是,我看到安潔莉娜裘莉,是怎麼被比出來的
一個字一個字的用手語照字打出來嗎?
呵~這樣的話,可能打半天,還要加上空書,可能最後還得筆寫(如果有紙有筆可以讓你寫的話)


安潔莉娜裘莉
美國/電影/明星(表演)/厚唇/女(直接形容其外形特徵)
如果還需要,就再加點她曾經演過什麼電影,例如:古墓奇兵(通常打個古/墓,就OK了)
或者再加上,小布的老婆(加點八卦)
如果真的遇到不看電影的,那就簡單的說明,就是美國明星,演過很多電影,動作文藝愛情都有


呵~在手語裡面,用文字表現出來的名字,真的不代表什麼意義


還記得那一陣子,我們常聊到電影駭客任務
猜猜看,我們會怎麼比呢??


沒錯
就是那個超級經典的動作,後仰躲子彈的畫面
一比出來,大家都知道你在說那部電影了
如果,你要照字打,可能會比到汗流夾背了


所以
那一陣子
小聶就在學習,觀察
觀察著一件事情是如何被說明解釋的
觀察著什麼樣的笑話,用手語比出來,還沒比,光表情,就可以讓大家笑翻了
觀察著,原來你得完全的進入這個世界,才會知道原來手語要這樣打的


 


呵~
親愛的,碰到瓶頸不要怕哦!!
撐過了,就是你的了


觀察則是第一步 ^_^

小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學手語啊~~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學習歷程,有的可能是先認識聽障朋友,從簡單的對話開始學起,有的可能是從小家裡的環境就是使用手語的,有的可能是在學校就從手語社開始磨出來的,有的可能是一開始就從手譯員培訓課開始學起,有的可能就像是小聶這樣進入聽障團體工作才開始大量密集的接觸手語最後活下來的。


我想學手語,要怎麼樣才能開始呢?
我有上手語課啊,可是一看到聽障者就一個手語都打不出來
這些手語,學一個忘一個,好不容易等到要用的時候,一個手語都想不出來
老師上課教的,都很清楚都知道是什麼意思,怎麼等到下次上課又有那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呢!


每個想學手語的朋友,很容易有上面這些問題、疑惑
這真的是一整個就像小聶現在想把英文學好,看不到生路,就很想把老師大腦裡面的英文智商挖出來用


小聶在打字時用的是倉頡輸入法,有不少朋友看到都很驚訝
其實,是因為小聶的注音符號不好,很多音分不出來,一二三四聲傻傻的要猜半天
所以,在那個年代,公司的電腦裡面只有注音和倉頡輸入法,逼的小聶要學倉頡才能打字
沒有人教,小聶看書,口訣乖乖的背,字慢慢練習的拆
走在路上時,就像個貪心鬼,只要看到中文字,就在心裡默默的拆拆拆
拆到現在,小聶只要想要打什麼字,不用想拆碼,不用看鍵盤,字就乖乖的一個一個的跑出來
(當然,只看路上招牌的字只是練拆碼,是練不到速度的哦)


是啊~
不管學任何東西,在初期,都是大量大量又大量的練習練習再練習
就只是很簡單持續有耐心的不斷練習
需要花多少時間才能上手,就看你花多少時間在練習上


以上所說的,只是基本功,把手形手勢手指都能練到自然而然的可以比出來
腦袋想到什麼字,手上就能打出什麼手語
當然,不是每個中文字都有可以相對應的手語


所以,可以從日常生活對話、常見的物品、常見到的人、常會發生的事來練習


你應該有看過在公車、捷運、火車,甚至電視上看到過
認真的學生,都是怎麼複習功課,加強自己的記憶力的吧!
背英文-聽英文MP3、看英文書、嘴裡也複誦著英語
背中文(詩詞歌賦)-看著課本,念著課文,蓋上課本,嘴巴念念有詞的把課本背誦出來


當然,學手語也一樣,除了看手語書、看手語DVD、看網路手語新聞、查線上手語字典外
手語一樣也是得打出來的


怎麼打?!不太有機會碰到聽障者!!不太有機會遇到會手語的人!!


那麼,總會自言自語吧!呵~
沒錯,就是那種不管什麼大事小事的碎碎念
一個字也沒關係,二個字也沒關係,三個字就開始進步要變句子了哦!


 


例如:
這個人走路好快哦~


人走路二隻腳走的很快的樣子(只有一個手語哦)
再配上表情(可能是皺眉,在趕什麼勁的表情)


如果,想再加個手語,會加什麼?
人走路/快,加個快的手語,那還會配上什麼呢?!
沒錯
快的手語,會加上吹氣的口形,快如風啊
表情呢?!
就會配上抬眉,也可以加上一點驚訝的表情


如果,真的還想再加個手語,會加什麼語氣助詞呢?!
在手語裡面的語助氣,最常用到的就是~
什麼?!
呵~沒錯,就是"什麼"這個手語
這時候,要配上的表情,小聶就會抬一下右邊眉毛


呵~所以
這個人走路好快哦~
人走路,二隻腳走的很快的樣子(用食指和中指走路)
人走路/快
人走路/快/什麼^^
人走路/快/急/什麼^^
(在手語符號裡^^代表抬眉疑問的意思)


這就可以慢慢的,把你學的手語,會的手語,記得的手語
一個一個的加上來
別忘了,還有表情哦


 


再舉個例子,家裡好髒哦!


髒(皺眉)
家/裡面/髒
家/裡面/髒/什麼^^(初期學手語時,會的還不夠多,"什麼"這個手語會蠻好用的)
家/裡面/髒/亂/討厭/膩(受不了的意思)
家/裡面/髒/亂/討厭/膩//掃/不/怪


呵~總之,可以加的手語,都加上來練吧
可以想像的表情全都加上來
可以想像的對話,都可以來個內心戲啦


就這樣,很簡單的
你的手語,就可以從單字,變成句子,變成有表情有情緒有意義的表達了


這樣,都還不能讓你愛上手語的話
那,你真的很少自得其樂哦:P
呵呵呵~


當然,和低聲背誦英文、中文比起來
在路上,自言自語式的練習手語
實在是很容易會被人以異樣的眼神看幾下的


有時候,小聶已經能夠控制到自己不要在大庭廣眾公共場所,用手語自言自語的
但,還是會忍不住,會在腦海裡面,用手語打起來
結果,忍不住,真的會忍不住,臉上就自動會配上一堆表情
變成一個傻子,一下皺眉,一下傻笑,一下生氣,一下沮喪
還是很不大心的(不能算小心啦)被路人很納悶的一直看,這小子在幹嘛啊!!


呵呵呵~


學手語,真的很好玩


大大大大大的釋放你的情緒


清楚而明白的直指人心,點出重點來 ^_^

小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說實在的,我第一次聽到,以前的人,認為手語不是一種語言,這個說法,真的嚇到我了
為什麼手語不會是一種語言呢?
為什麼手語會被質疑是否為一種語言?
為什麼會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手語是語言?』呢?


在7月17日的台灣手語教師專業研習會
請來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的博士生李信賢老師來上課


信賢老師本身是手語翻譯員,父母是聾人
上課的過程,全部使用手語,很過癮
也讓我們了解語言學是怎麼來切入分析手語的


一般,當有人問起,手語是一種語言嗎?
我們通常會回覆說:當然是啊!手語當然是一種語言啊!


如果對方繼續問:為什麼手語是一種語言呢?
(如果是我,我可能就會傻眼的回覆說,為什麼手語不是語言呢?呵~)


通常前輩或老師們會這樣回答:因為手語是可以用來溝通的
(因為語言是一種溝通的工具,因為語言的目的就是為了要溝通)


但信賢老師用了很特別的例子解釋,讓我們了解
僅僅用『可以溝通』的功能,是不足以說明手語也是一種語言的


狗與狗可以溝通嗎?
當我們聽到狗各種不同的叫聲或動作,也能讓我們感受到狗的喜怒哀樂
那麼,二隻狗互相叫,也許可以說牠們的確在做某一程度的溝通
但能說那個叫聲是一種語言嗎?


蜜蜂呢?
據研究指出,當工蜂出外採蜜,回到家,會跳所謂的蜜蜂舞蹈,來表示附近有食物
我們能說,蜜蜂舞蹈是蜜蜂溝通的方式,所以蜜蜂舞蹈也算是一種語言嗎?!


動物彼此間,有自己的模式,可以溝通互動
但,就能說,那樣的溝通方式,就算是一種語言嗎?!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以前的人,會提出那樣的疑問


沒錯,手語可以是一種溝通的方式
但手語可以算的上是一種語言嗎?


手語,看起來,就有很多的『象形』
『形狀詞』-依物品的外型來比,像是杯子、房子...
『動作詞』-依操作的動作來比,像是喝水、吃飯...
再加上『表情』-喜怒哀樂,一看就知道什麼情緒


於是,以前,學者以為,手語,根本,就只是一堆模仿的動作,不能算是一種語言


信賢老師,使用了語言學的分析結構的方式,來說明
手語為什麼是一種語言


1.
語言是一種有規則的溝通系統(像旗語及蜜蜂舞蹈,就是一種有規則的溝通系統)


語言是由符號系統組成的,且符號的組成是有一定的規則的
符號是指代表一定意義的意象,可以是圖形圖像、文字組合、聲音信號、建築造型,甚至可以是一種思想文化、一個時事人物)


而,手語是一種有規則的符號系統


2.
手語具有人類語言獨有之特性,包括:


創造力:有無限多可能的句子可用來描述各種情境


符號可分析成更小的無意義的基本成分(基本手形),經過組合後,會成為有意義的語言符號


同樣一組符號可能表達一種以上的語意
(你要回家嗎?-可能隱含著是否可以順路戴我回家的意思)


可用來談論現在、過去、未來(蜜蜂舞蹈、狗兒互叫是沒辦法表達時間感)


語言會隨著時間改變,新的手語被發明,舊的手語會消失或變成另外一種意思


我們可以使用這個語言來談論這個語言本身的結構,反思這個語言使用的正確性、寫作等
(例如:討論或反思,剛剛這個手語打的是否正確,是否有其他打法,或應該要怎麼用)


3.
語言符號與意義之間的關係,多半是任意的(arbitrary),但有些是相似的(iconic)
口語符號和意義多半是任意關係(像是:房子這二個字的聲音,和房子本身沒有關係,只是任意的)
但如果是擬聲詞(依原本的聲音去摸仿產生),像狗叫聲-汪汪,貓叫聲-喵喵,則是相似的


手語符號與意義之間可能是任意的或相似的,且多半是任意的
(像是有些手語,不知道為什麼,就是這樣被教這個手語是這樣打的,沒有手語來源)
(就像,台灣手語的爸爸,美國手語的爸爸,打法就不一樣,符號和意義之間並非相似的)
(這也代表了手語的不透明性,沒有學過手語,是不能了解其代表的意思)


早期的語言研究學者很努力的要證明手語都是任意的,以證明手語也是"真"的語言
並不是,如同,一般所以為的,手語只是摸仿的動作,只有相似性
但其實,任意性及相似性都是語言的本質


4.
手語的語法系統(手語的規則),包含:


音韻:
手形(基本手形、特殊手形)、
位置(太陽穴、頭前)、
方向(前→後、右→右)、
動作(直線、圓弧)、
表情(疑問、肯定、否定)


構詞:
複合詞:二個手語構成一個詞
融合詞:音韻結構縮減後的複合詞,二個手語變成一個手語(一個動作完成)
加綴詞(少數)


句法:
直述句:最簡單、最基本的結溝
否定句:以否定詞來表達否定語意
疑問句:加上疑問詞,又分為是非問句、疑問詞問句、修飾問句
主題句:主題化結構,句子基本結構會因強調主題而改變
命令句:通常只需要一個述語,不用有主語或受語


5.
手語是一種自然形成的語言,手語的習得歷程跟口語一致


6.
在 fMRI 等腦部造影科學研究發現,手語訊息跟口語訊息一樣,是由左腦語言區處理


7.
在1960年代以前,語言的研究中,手語是不被納入為語言的一種


直到1960年高立德大學Stokoe博士,首次研究發現
手語的基本成分跟口語一樣,都是
有限的基本成分,且有一定的組合規則與限制
(手語也有音韻系統)


現在
大家知道,手語為什麼是一種語言了吧!
呵~


PS:
以上整理,主要是摘自信賢老師的上課內容及講義
小聶自己為了讓自己弄懂,所以有調整了一下順序,以及相關連結說明
如果有誤,或疏漏,請各位先進前輩多多指正

小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喜歡去看這些有的沒有的好玩有趣的展覽或表演,
但如果沒有我的朋友們,我可能還是會選擇繼續在家裡宅下來,呵~


有去看蔡國強泡美術館,還有梵谷展,真是很不賴的經驗,
尤其是還加上了手語翻譯、手語志工、手語導覽,
像之前我們去看皮克斯動畫展,沒有任何的手語導覽,
我們也就是自在隨意的到處看看,有影片就看影片,有畫作就看畫作,
有些事先做功課的朋友,就開始分享他們在網路上搜尋到的,
或者是以他們藝術家的角度來分享內行的門道,
對我這個只愛欣賞美的事物的門外漢來說,
沒有導覽,其實也是很好的看展經歷。


撇開展覽本身好不好玩有沒有趣能不能學到什麼新的東西或者有沒有被人擠到,
單純回歸到手語本身,在解說導覽,配合手語,
就讓我們體驗到了三四五六七八種不同的模式。


聽人導覽員加上手語翻譯員


語音導覽機加上手語翻譯員


聾人手語導覽員


聽人手語導覽員


讀稿員(聽人照講義念稿)加上手語翻譯員


在蔡國強泡美術館的時候,我們是第一種,
由聽人導覽員搭配手語翻譯員來帶領我們了解這個展覽的內容,
由於看手語的人數超過一二十位朋友,
所以由原本的2位手譯員輪流上場翻譯,
變成2位手譯員同時上場,1人站1邊,
以方便所有看手語的朋友都能很清楚的看到手語。


這樣的方式很棒,完全比照聽人參觀者的導覽模式,解說內容很詳細,
幾乎就需要像是在上課般的認真注意,總共花了大概一二個小時,
等到導覽結束,真的有累累的感覺,
而且感覺好像還沒好好欣賞這個展覽,還沒好好看看展覽內容的影片。


於是,大家一致的共識就是,下次有機會要再約一次來好好的看展。


有朋友分享,上次借了語音導覽機,
裡面內容還有蔡國強自己本身的聲音,說明自己創作的理念,
值得我們下次再來,可以借語音導覽機,安排手語翻譯,
這樣對於展覽內容的作品及創作理念,又可以多一層的認識。


另外還有朋友分享,之前有邀請聾人手語導覽員來負責導覽,
但不確定那位聾人手語導覽員是否有受過相關的訓練,
還是只看過相關的資料,在解說時會再加上自己個人藝術的觀點,
也不確定那是正式編列在北美館展覽的導覽員,
還是私下請在裡面工作的聾朋友來幫忙解說。


有反應說,由聾人導覽員帶領解說,比較有趣活潑,沒有壓力;
也有反應說,解說內容的可信性、豐富性、客觀性,
是否能達到一般聽人導覽解說的標準。


 


到了梵谷展,由二個協會的手語志工排班,在每個週六日的下午,安排手語導覽。


一開場,在團體導覽區,我們乖乖一排坐好,
其中一位手語志工拿著講義在旁邊開始念了起來,
另一位手語志工站在畫作前開始翻譯了起來。


沒錯,我只能說,這是出乎意料之外的第五種模式,
讀稿員(聽人照講義念稿)加上手語翻譯員,
我一整個人開始完全的坐立難安了起來。


在念講義的過程中,有個朋友忍不住問我,她可不可以直接去看文字內容?
當然,這是她的決定,
所以她就走到穿著手語志工背心的念稿員旁邊看著他手上的講義,
原來是在說什麼!


有好多好多的問號在我心裡一直浮出來。


如果要的話,為什麼不能直接複製講義給我們看呢?
為什麼是呆呆的站在那裡念稿手譯呢?
聽人團體導覽時,也是這樣子的模式嗎?
為什麼穿著手語志工背心的人是來負責念稿的呢?
為什麼不能安排一個正式的聽人導覽員給我們呢?


就直接念講義上的內容再配上手語志工,
這樣的導覽品質就足以打發我們嗎?


我們就像小學生一樣,呆呆的坐在那裡,心裡想著,
我們要鼓勵聽人,有心學習手語的志工,
他們是志工,我們不能太要求,
只要有志工,我們就要很感激所有一切為此付出心血的人,
我們坐在那裡,有看沒有懂,有聽沒有進的,
儘量保持有禮貌的,乖乖的坐在那裡二三四十分鐘,
等著念稿員忠實的念完他手上講義的內容,
等著願意付出時間來做手語志工的朋友,把他的手語打完。


而我們快樂的時間才開始,等開場的念稿結束,
開始拍照,才開始有趣好笑了起來,
拿著手語導覽的問卷,大家都不忍心的說些什麼,
裡面大概就是我的臉最臭了吧!
因為善良的聾人總是記得有手語志工的付出,我們就要惜福感恩了。


而當負責手語志工排班的負責人來了,說起沒有什麼聾人來看展,
歷史博物館說,如果聾人還是來的很少,明年就不安排手語志工了,
我,只有無言,這種導覽方式,給我二千萬我都不想再來了>_<,
沒有冒犯之意,但我真的不想再來接受這樣的"手語導覽"了。


我不是個惜福的聾人,我只是個想好好享受一個展覽的參觀者。


還在團體導覽區的時候,大家開始拍照,也開始聊天了起來,
也開始有一些朋友,因為之前已有來過,
有跟著聽人導覽員加上手譯員,知道了一些畫作的故事,
於是,她開始站在畫作前,
說明這個畫作是什麼什麼的技法是什麼什麼的來由,
這時候,我才覺得有點活了起來吧!
大家也開始有問有答的,
認真的看起了這幅畫,認真的看進去了這個作品背後的訊息。


這時候,一個手語志工,也開始對一些畫作做了一些較詳細的說明,
雖然他在說明的開頭,總是會加上"聽說"這二個字,也把金星說成了太陽,
但至少,我們一群人圍在他旁邊看他的手語解說,
我們是自在的好奇的沒有壓力的去了解原來是如此的感受。


後來,要進入正式展場,我們的大救星來了,呵~一位聽人手語導覽員。


應該說是一位資深手譯員,之前已來看過幾次梵谷展,
也跟在聽人導覽員旁邊,看聽人導覽員解說了幾次,
自己還借了三本有關梵谷的書在家研讀。
因為她下週要負責手語導覽,現在來是她自己要再來熟悉作品導覽內容,
而我們運氣就是這麼的好,她願意來為我們導覽解說。


我喜歡這次的手語導覽,雖然參觀的人超多的,比蔡國強那次還多人,
但因為我們大概十來個人,幾乎大家都還可以看到手語和畫作,
整個導覽也花了一二個小時,可是大家好像都不累,輕鬆自在的看完了這場展覽,
呵~好吧!至少我自己不累啦!至少沒有看到誰在喊累的。
而且也會感覺這次的展覽蠻有收獲的,
知道了好多有的沒有的梵谷的事,以我原本就很貧乏的藝術知識來說。


一樣是導覽,聽人手語導覽,和聽人導覽加上手語翻譯員,差別在那裡呢?


一樣的手語流暢,達基本程度甚至八十分以上,
為什麼一個看完是累累沒有力氣,
一個看完是輕鬆有收獲呢?


這就好像,在我們去做手語翻譯工作的時候,
我們會說,每二三十分鐘就要輪替一位手譯員,
因為差不多在手語翻譯高度注意力集中的狀況下,
二種語言的轉換,需要耗費大量的腦力體力,
讓一個手譯員連續翻譯的話,幾乎在一個小時後,
這個手譯員就會感到注意力不集中,手語會卡,腦袋轉不過來,
自己都快要不知道自己在打什麼手語了。


但如果是在和朋友聊天,呵~
用手語聊天,要我們聊一整天,
就算是自己在說自己的心得感想發生的事什麼什麼的,連續比手語一二個小時,
我想我們都不會有人會說打手語會累吧!


當導覽員是使用手語和聾人思考模式來做手語說明的時候,
那幾乎都不會使人感到疲累的。


但如果導覽員是使用口語和聽人思考模式來做說明的時候,
配合的手譯員會不斷的碰到專用名詞要怎麼打,
不斷的遇到挑戰怎麼趕上那個聽人說話速度,
又要顧慮到聾人觀眾的吸收理解及邏輯思考速度,
聾人或說看手語的人,都要花更多精力去融入其中。


我知道做人要感恩,但請不要隨便的打發唬弄我們,
永遠不要擔心客人為什麼不上門,
只要想清楚你提供了什麼給別人,把自己準備好,該上門的就會上門了。


選擇什麼模式要怎麼看展,大家可以自由決定,是身為一個公民的基本參與社會的權利!

小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Ø     Introduction to the process of interpreting翻譯(手口譯)過程的介紹


 


v    What is interpreting?什麼是翻譯?


 


ü      The process of working between two languages


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


 


1960年代,語言的研究中,手語未被納入為語言的一種


一直到1988年,美國高立德大學語言學研究小組William


發現在使用手語時,相同的訊息或指示,會有一樣的動作、形容、文法,具備語言的特性


即使是目不識丁的聾人,在動作詞、形狀詞、及生活習慣,也會呈現類似的使用特性


 


IS可以算是語言嗎?


IS在使用上,有30~50%相似性共同性,也具有可溝通性可以被翻譯的特性


但可以被列入為語言嗎?


要考慮到IS持續性-可以一直被持續的使用?


以及傳承性-可以被教授、傳承?


 


這些都還是有待商議的部份


 


 


ü      Heavily influenced by culture


如何視二種文化的差異,做適當的翻譯


要考慮到二種文化背景的差異,包括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習慣、用詞的習慣


 


ü      A decision-making process


翻譯的過程,就是一個持續不斷在判斷,並決定的過程


 


v    What does it mean “to interpret”?要怎麼去翻譯?


 


As interpreters, we must understand “another’s message when it is not intended for us…”


身為翻譯員,我們必須能了解明白對方要表達的訊息內容


 


身為翻譯員,我們必須了解訊息的發送,不是針對翻譯員,所以要注意翻譯員的中立身份,放下自我身份,了解訊息的內容,傳達讓大眾知道


 


翻譯員在接案之前,要先判斷自己是否適合,或者是否有足夠能力去擔任翻譯員


如果發現自己真的不適合,或沒有把握,在接案前,可以拒絕接案


 


“Comprehending another’s message is routine for us; we do it without thinking.


要了解別人的訊息,對我們來說,是很平常的事,甚至不用去想,就能了解


We are generally unaware that what we understand is actually composed of different parts.


我們通常都沒有注意到,我們是如何很自然的就從各種不同的部份了解這些訊息的內容


As interpreters, we must learn to dissect something most of us never realized was divisible.”


身為翻譯員,我們必須學習去分析那些,我們大部份都從未仔細想過其中更細微的訊息內容


 


 


要深入理解訊息的真正意義-要觀察、理解訊息的意義,以確定原意


在翻譯時,和平常聊天時的訊息,在對訊息的重視程度,和專注程度,都有所不同


 


在翻譯前,要先了解雙方語言使用的狀況,才能做好翻譯


才能盡可能的做完整的傳譯


 


 


v    Terminology名詞解釋


 


ü      Audism 聲音的偏見(種族歧視→聲音訊息的歧視)


當聾人、聽人共處一室時,彼此尊重是很重要的


讓彼此可以參與彼此的對話,有良好的互動、溝通


 


在一個都是使用手語的環境,例如:手語教室、聾人學校


二個會手語的聽人,在交談時,即使聾人未參與其對話,也該使用手語交談


讓其他在旁邊,沒參與對話的聾人,也能了解聽人正在討論什麼話題


 


就如同聾人用手語聊天時,會手語的聽人也可以在旁看到聊天內容


如果是自己有興趣的話題,也可以隨時加入聊天


 


也就像聽人在說話聊天時,其他聽人走過旁邊,也能聽到他們的對話內容


聾人應被尊重,能夠平等的了解各個訊息


 


如果是在一般社會,主流的聽人文化環境中,都是使用口說語言


那麼,聾人也能明白了解,並且尊重口說語言的主流


但如果在聾人,或使用手語的環境中


就請會手語的聽人,也能尊重聾人訊息交流的平等


 


 


ü      Source language (SL) 來源語言


 


ü      Target language (TL) 目標語言


 


ü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CI) 逐步手口譯


 


ü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SI) 同步手口譯


即時性的同步翻譯


 


ü      Interpretation 手口譯


理解來源語言後,以目標語言的文化、方式來轉達


使用自然手語,或使用不同的口說語言,彼此間的轉譯


 


ü      Transliteration 字譯、音譯


使用文字手語,逐字翻譯


 


手口譯及字譯,具互動、彈性的空間


 


ü      Translation 字譯、筆譯


依已確定的內容來翻譯,包括:書面的、規則說明、非常明確的內容


 


ü      Context 內容


會包括該語詞(重點關鍵字)使用的相關環境、背景、情境等狀況


例如:露營一詞,還可以加上烤肉、營火、烤棉花糖等等情境描述


 


ü      Clozure 範圍-增詞、減詞


加上必要的說明,不僅只是翻譯該語詞,還要考慮到接受者的理解程度


 


同一個主題,可以使用連連看、拼圖的方式,來了解彼此的關聯性


讓訊息接受者可以整體的了解,做的補充說明


把話補齊,說清楚


表達出訊息的完整度、整體性


 


  


v    Pre-interpreting techniques翻譯前,要先了解的技巧


 


ü      Paraphrase再次陳述說明


 


The process of restating a message


同樣的意思,使用不同的說法,再說明一次


會需要再重新陳述同一訊息的過程


 


翻譯員不可能做到100%的轉述


一般來說,翻譯員,在考證照時,需達到70%以上的訊息轉譯


在翻譯時,最多可以達到80%的訊息轉譯


 


ü      Prediction在翻譯前,就已知的相關訊息


 


Informed speculations about what is to occur based on knowledge of the world,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of the subject matter


有足夠的知識、常識,能夠事先就知道相關的訊息,包括:關於世界上的基本常識、語言的、文化的,以及主題事件


 


是訊息發送者未指出,但翻譯員已知的相關訊息內容


是翻譯員在翻譯前,平常就要做的功課,多學習日常生活的知識、常識


增加翻譯員本身各方面、多元化的相關知識


 


例如:露營camp、電腦computer


在某一主題下,在已知內容中,做相關項目的說明


從以往的經驗、常識,做情境的重現,儘可能做到100%的轉譯


 


Language prediction 在翻譯前就知道的,有關語言的方面


 


Sense prediction在翻譯前就知道的,有關觀念、道理的方面


 


ü      Chunking分析、分解(需要有良好的短時間、快速的記憶能力)


 


The process of dividing a message into meaningful, organized units so that it’s manageable to work with


將一個訊息分析轉換為有意義、有組識的單元,這樣就能變成可供運用控制的訊息


 


將來源語言的訊息內容,分析出一個個的重點關鍵字後


經過轉譯過程,變成完整可理解的目標語言的訊息


 


例如:在描述個人家庭狀況、已婚?孩子幾個?年齡?學歷?居住地等等


   翻譯時,如果,每個字都要記下來,就一定會漏失訊息
   先抓到重點字,再記憶細節,就能記得更多、更清楚


 


ü      Process time(lag time) 翻譯過程需要使用的訊息處理時間


 


Also called lag time. 又稱之為『時間差』


The time interpreters use in order to sufficiently understand the message before interpreting.


這個時間,讓翻譯員在翻譯前(口譯-說出來之前,手譯-手語打出來之前)


能夠充分了解訊息的內容


 


這也是為了確定訊息的正確性,所以需要會有一點時間差


 


翻譯會有時間差,依翻譯經驗的多寡、對內容的了解程度,會有3.5~6.8秒的落差


 


一樣的東西,要製作成不同的成品,需要製作的時間


就像整塊豬肉進入絞肉機,需要時間,最後出來碎肉,一樣是肉,但呈現成品已有不同


 


ü      Visualization在腦海中,將訊息圖像化


 


One way to retain the meaning without retaining the original form of the text


這個方法可以保留訊息原意,但卻又不會受限於原文的原本格式或呈現的方式


 


IS或手語的特性,就是把空間視覺化


所以,在接受到語言的訊息後,在腦海中形成圖像(相關人、事、物、景的聯想)


再用手語表達出來


 


例如:美國地圖、好萊塢、紐約自由女神、雙子星世貿大樓(911事件)


 


 


v    Self awareness (cont.)自我覺知


 


ü      Do you think in signs? Pictures? Words? Ideas?


當你在比手語時,你的腦海裡出現什麼?圖像?文字?概念?


 


ü      What mental, physical, and/or emotional reactions do you have when you miss information?


當你錯過訊息時,你的心理、生理、或情緒上有什麼反應?


 


ü      Why is this important to know about yourself?


為什麼了解自己、觀察自己的反應,會是很重要的?


 


ü      How will this affect your interpreting process?


有什麼會或如何影響到你的翻譯呢?


 


“When interpreting between any two languages,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will apply:


不論在做任何二種語言的翻譯時,都有以下的狀況會發生:


- - all interpreters make errors


所有的翻譯員都會犯錯的


- - no interpreter can always catch 100% of a speaker’s message.”


沒有任何一個翻譯員能夠百分之百的抓到說話者的意思


 


翻譯員彼此間的觀察,以及翻譯員對自己的觀察,翻譯員彼此間可以互相討論


遇到翻譯不順或犯錯的時候,要如何補正錯誤,翻譯員的態度就很重要


 


尤其是遇到專業性的、醫療的、大會的翻譯,更要小心


事前做好功課,閱讀相關資料,可以減少犯錯的機會


 


If you don’t understand the message, then you can’t interpret it.


如果你不了解訊息內容,你是沒辦法翻譯的


 


ü      Who decides meaning?


誰來決定訊息的意義?


是翻譯員


 


ü      Who negotiates meaning?


誰來商量討論訊息內容的意義?


也是翻譯員


 


No two persons ever read the same book.


沒有二個人能讀同一本書


 


即使我們要達到的目標一樣


但因為每個人切入角度有所不同,達到目標的路線也會有所不同


 

小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習慣了台灣手譯員在台上翻譯的樣子


也常聽到聾朋友說我表情豐富,打起手語很像聾人


心裡難免有點心虛,因為只有自己是最知道自己的手語程度


自己很清楚,在手語,還有很多要學習的


自己也頂多是那一臉可愛的表情,可以稍稍安慰一下自己不安的心情


直到那天


看到那位完全看不出和聾人打起手語有什麼差別的聽人


不由得,衷心的臣服,這個手語真的是打的好


原來,她父母都是聾人


可是好多聾父母的聽人小孩,也不一定能打出這麼漂亮的手語


也不一定能有那麼自然的表情啊


聽人手譯朋友安慰我說,也許手語是她的母語


只是


自己需要知道,自己還有指標,可以再去努力的


呵~


台灣果真是個臥虎藏龍的好地方啊!

小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Ø     Grammatical features文法使用的特色


 


v    Locating referents in space找到關鍵字在空間裡的位置來表現


 


清楚的表現物件、關鍵字(人、事、物)在空間裡的位置


以及在事件進行發生時,彼此之間的互動、關係的變化


 


<空間>包括:位置、方向、方位,前、後、上、下、左、右、交叉對應


 


甚至手譯員會有前後左右的走位,以強調空間位置及關係的變化


進而把事件的重點、主題表達清楚


 


所以,手譯員站的位置,要有足夠的空間,讓手譯員能夠完整的發揮


 


 


v    Spatial metaphor使用不同比喻的方式來表達空間的轉換


 


在手譯員的手語舞台會有深遠景的空間-具有3D、立體、透視、彈性的手語空間


 


相同的物件在空間轉換(遠、近)時,使用不同的手型象徵


在形容物件在較距離空間時,手型、手勢會較、較靠近手譯員身體


在形容物件在較距離空間時,手型、手勢會較、較遠離手譯員身體


 


而手譯員視線焦距的轉換,也可以代表空間遠近的轉換


 


 


v    Adverbial inflection使用更明顯的表情、動作的強弱來做轉換


 


描述物件(人、事、物、情緒、外型)時,使用更明顯的表情、更誇張的動作


使用強、弱、對比,來表現關係的變化


 


 


v    Non-manual grammar不使用口說語言文法架構、文字手語的呈現方式


 


使用自然的情境表達,大量使用表情、動作,減少口說語言文法架構、文字手語的呈現


 


口說語言文法架構:逐字逐句的翻譯-依說話者使用的文字、詞句來翻譯


使用文字的手語:各種不同國家的文字指拼法(包括:美國、英國、澳洲等)


台灣手語的文字手語、空書


 


 


v    Classifiers手型、手勢使用的類型,要清楚、易懂、具合理性


 


國際手語使用的手形要清楚,讓全世界都看的懂


 


在手形、手勢的轉換,要具彈性,不要固執只能某一個手形來代表某一個物件


例如:近距離的船手形,到遠方的船手形,會使用不同大小的手形、手勢


 


在手形、手勢的使用,也要注意合理性


例如:飛機的手形,少了機首,就會感到不合理


所以,不論使用食指或中指代表機首,都會比沒有機首的手形合理


車子的手形,TSL用了大姆指在車底,就會讓人納悶,車子底下多了一根什麼?


ASL用手掌立起來,就感覺人是在側開車子,也不合理


所以,使用手掌掌心朝下的手形代表,較合理,大家都會看的懂


人與人相遇:用二雙眼睛相見的手形,如果遇到視障者,就不適用


所以,使用二手食指相碰,大家都會看的懂


 


國際手語還處於演變發展的過程中


沒有什麼手語是好的,也沒有什麼手語是不好的,尊重各地的自然手語


每個人都可以吸收、消化、融會貫通,發展出自己覺得最清楚、易懂的國際手語


 


在吸收、消化來自世界各地的手語為國際手語的時候


可以注意在挑選手語時的條件:


使用的國際手語字彙彼此間的手形、手勢的共通性(例如:下雨、下雪的手勢)


也就是手形、手勢使用上的連貫性


 


在自然手語演變的過程中


手語會極具彈性、有方向性、看起來很順、有變化性、能融合各地手語


 


切記,國際手語,最重要的目的:要讓大家都看的懂


 


 


v    Role shifting不同角色、身份的轉換


 


根據不同的發言者、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角色、甚至第三者抽離的客觀角度


在情緒、動作、方位、走位的變換要明顯


以呈現出更明顯、強烈的角色位置關係


 

小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年5月18~22日,聽奧籌備基金會邀請美國籍的國際手語老師Steve Walker來台教授國際手語,以下是整理的上課筆記:


International Signs 國際手語


 


Steve Walker, CDI


18-22 May, 2009


Taipei, Taiwan


 


IS Interpreting Process 國際手語翻譯過程


使用國際手語翻譯時的特色


 


Ø     Production Features表現出來的特色


 


v    Speed比一般手語的速度還要慢


 


因為國際手語在轉換訊息時,需要較多的時間


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解釋一個詞句


表達一個意思,需要用更長、更細節、更具體的動作,來解釋其內容


 


另外


也要注意到接受訊息者,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可以消化了解訊息內容


 


使用國際手語翻譯時


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把訊息表達清楚,訊息的內容要很明確


所以手語的速度要平穩,不要貪快


 


可以在翻譯前,先和主講者溝通,請對方把說話速度放慢


 


如果主講者上台演講時,會因為緊張,或沒注意到說話自然就變快了


可以在翻譯前,先詢問主講者是否同意


當對方沒注意到說話速度變快時,手譯員是否可以提醒他放慢說話速度


 


事先說好,由誰來提醒台上演講者


由台上的聾人手譯員,或台下的聽人手譯員,動作不要太明顯的提醒台上演講者速度放慢


 


在翻譯時,要做重點、主題的摘要翻譯


修減內容,不要每個字、每句話都翻譯


要像修剪樹木的枝葉一樣,讓主要幹枝可以很明顯的被看到


 


使主要訊息,可以很明確的被表達出來


接受訊息者,也能很清楚的明白訊息的重點在那裡


 


 


v    Increased Signing Size比一般手語的動作範圍還要大


 


使用國際手語溝通,或翻譯時


國際手語的手語動作範圍


都會比一般手語用到的範圍


還要大、寬、廣、高、長


 


因為要讓大家能夠更清楚的明白訊息內容


所以國際手語的手語動作範圍會更大


 


就像是在大禮堂,手譯員上台翻譯時


整個手語的圖像都要相對的放大


才能讓所有的人都看的很清楚


 


國際手語也需要放大手語的圖像


讓大家能一目瞭然


 


 


v    Lips-patterns充分運用口唇表情,不使用文字口型


 


世界各地,使用各種不同語言、文字


使用國際手語,就是希望能看懂彼此要表達的意思


 


如果加上自己本國的語言文字口型,或者是英文口型


遇到不會中文,或者非英語系國家的朋友


加上文字口型,並不會幫助彼此的溝通


 


所以,在使用國際手語翻譯時


儘量不要使用文字口型


但不表示就不用運用口唇的表情


 


像是在形容人的外觀


胖,口唇自然會鼓腮


瘦,口唇自然就會削腮


 


要充分運用口唇的表情,但不要使用文字口型


 

小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場聾人拍攝的記錄片活動,在台上的手譯員,在台下的觀眾,
每個人的角色各有不同,看法觀點也大不同哦!


聾人觀眾:
以視覺為導向,不看主持人說什麼,只看手譯員比什麼。
除了看不看的懂手語之外,
還要看現場氣氛能否被帶起來,
關鍵就在台上手譯員的手語、動作、表情。
能讓大家融入氣氛中,就會覺得這個手譯還不賴。


聽人觀眾(不會手語或手語初入門):
以聽覺為導向,主要聽主持人在說什麼,順便看看手譯員在比些什麼。
手譯員表現的四平八穩、中規中矩,是正常的。
如果,手譯員的表現、動作、表情,比較明顯、誇張一點,
會對手譯員有比較深刻的印象,甚至會覺得這個手譯員和其他手譯員不太一樣。


聽人觀眾(本身也是手譯員):
聽覺和視覺同時運用,聽著主持人的話語,再加上台上手譯員的手語,
心裡也開始會評斷,
台上手譯員的手語是否正確、是否恰當、速度是否OK?


在手譯員守則中,
手譯員是不能比主持人或主講人更搶眼,中規中矩是很重要的,
手譯員的肢體動作是否會太大?在比手語時,身體會不會晃動?
動作、表情是否會太搶眼?是否搶了主持人的風采?
這些都是很重要的部份。


台上的手譯員:
當現場觀眾有一二百人,其中1/2是聾人觀眾時,
就要考慮自己的手語是否夠大、夠清楚,
是否能讓大家看清楚,到底現在台上在說些什麼,
當然也要小心自己的表現不要太超過,
如果手譯員的表情、動作、手語太超過,就很容易讓人忽略台上主持人到底是誰?
真的兩難,手譯員要拿捏二者的平衡點。


手譯員的視線,要確定是否有看到台下所有的觀眾,
在主持人特別提到那位聾人或來賓時,
視線就要看著對方,
這樣,不論是被點名到的朋友,或者台下所有的觀眾,
都能很清楚的知道,現在在說誰?!


當聾人導演上台,與主持人對話時,
手譯員要留意自己的位置,
最好能站在主持人和聾人導演的中間,
讓聾人可以同時看到主持人說話,以及手譯員的手語。


除了留意台上的聾人導演是否有看到手語以外,
也要小心手譯員自己站的角度,
不要忽略了台下聾人觀眾的視線,
如果一不小心背對了觀眾,台下的聾人就會不知道現在到底發生什麼事了。


總結:
感謝聾朋友鼓勵支持,手譯員指教提醒,小聶加強成長省思中。

小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民國90年開始成為台灣手譯員,到今天,我已是一個全職的台灣手譯員,不專屬於某一個單位的專職手譯員,我到處接案子,到處跑,什麼案子都有機會接觸到。


 


96年我開始接觸國際手語,從國際聽障游泳錦標賽為期一週的賽前密集班開始,陸續上了國際手語基礎班、進階班、974月澳洲國際手語老師為期二週的國際手語課、977月澳洲國際手語老師為期一週的國際手語翻譯課程。


 


究竟什麼是國際手語?


(參考教材http://tw.myblog.yahoo.com/niehbaby/article?mid=1035&prev=-1&next=1031


根據澳洲國際手語老師的說明,國際手語中60%是來自8種手語,只有2%是國際手語特有的手勢,38%是借用其它國家的手語,就目前而言,國際手語本身還不能被稱為一種語言(http://tw.youtube.com/watch?v=cUcYrUcC5wA),它還只是借用其他手語字彙所組成的手勢。


 


和世界各國的手語一樣,國際手語具備了手形、方向、位置、移動、不用手的動作(例如:使用面部表情的傳達)。


 


對我而言,在已具備台灣手語的基礎下,去學習國際手語,初期當然還是會在練習國際手語時,一直卡住,或者不自覺的使用了台灣手語;或者是在台灣手語翻譯的時候,不小心打出了國際手語,常常會被也有學過國際手語的同學抓包。


 


這種感覺就像是我們在初學台灣手語時,常會一直忍不住想開口說話,或者邊開口說話邊打手語;或者是在不懂手語的朋友面前,不自主在說話時,也一直打著手語。


 


所以,我們國際手語班的同學,都有一個撇步,那就是在初期,儘量打國際手語時,腦袋想的是英文,打台灣手語時,腦袋想的中文,用這個方式來讓大腦習慣,這是二種不同的視覺語言。


 


當然,這都是在初期的學習上,當你已熟練使用該項語言時,你的大腦也就學會使用該項語言的思考邏輯,用台灣手語就是用台灣手語的思考邏輯,不需要再用中文說話來提醒自己手語單字怎麼打;用國際手語就是用國際手語的思考邏輯思考,也不需用英文來提醒自己現在打的是國際手語;和不會手語的朋友說話時,也就不會讓雙手也隨之起舞了。


 


第一次上澳洲國際手語老師的課,那種感覺就像是習武多年的武者,突然拿到一本武功秘笈,闢了另一個天地,就如同我之前的文章分享(http://tw.myblog.yahoo.com/niehbaby/article?mid=819&prev=880&next=615&l=f&fid=21),我學到的是態度,是氛圍,是表情,是斷句的口氣,連自己在上台翻譯台灣手語時,都覺得自己比手語的感覺和以前有顯著的不同哦!


 


雖然,看起來,國際手語課花了不少 時間在 教授字彙,但其實在澳洲老師上課時,直接就是使用國際手語在教學,那就是在磨眼力,在磨吸收力,在磨你的表情和表達能力。


 


遇到來自世界各地的聾人,手語沒有對錯,只有看不看的懂,這才是王道啊!


 


如果從來沒有學過手語的人,去上了澳洲老師的國際手語課,也許會增加的是肢體表達能力,也許會提昇面部表情的豐富感,也許會多記上幾個單字,但是否能溝通呢?可能上課時, 連 老師上課在比些什麼,都還不太能了解吧!


 


如果從來沒有學過手語的人,去上了聽奧基金會開設的國際手語課,厚厚的一本教材,80%以上的字彙,可能可以背到不少手語單字,但手形、方向、位置、移動、面部表情的運用,又能了解到多少呢?同樣的一個手勢,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表情,不同的方向,就會有天差地別的意思啊!


 


如果台灣手語還沒有辦法使用順暢時,同時,上台灣手語課及國際手語課,那將會是什麼樣的狀況啊?可能你連現在在比的是台灣手語,還是國際手語,說的是中文,還是英文,都會搞糊塗吧!


 


最後,很可能,你碰到台灣聾人,你都不知要對他用什麼語言來溝通了吧!更何況來自世界各國的聾人,不一定會國際手語的聾人,大量使用圖像手勢、表情、動作的聾人,你要如何知道他現在到底想說什麼呢?


 


語言的學習是一個紮根的學習,所以才會有學者提出報告,小孩子在初學語言時,最好先打好母語基礎,了解語言的結構後,再來學習第二種語言,才不會貪多嚼不爛,什麼都學不好的。


 


視覺語言和口說語言,有很大的語言結構使用上的差異,在台灣的朋友,先了解什麼是手語,什麼是視覺語言的特色,把台灣手語學好,再來學國際手語,才是王道啊!


 


 

小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What is International Sign?


國際手語是什麼?


 


IS relies heavily on role play, classifiers, iconic signs and loan signs from different signed languages.


國際手語是借重角色扮演、分類、圖像手勢及借用其它的手語。


 


IS is visual-spatial and has no written form.


國際手語是視覺空間化的,沒有書寫形式。


 


World Federation of the Deaf (WFD) in late 1950s set up a committee to work on a dictionary of international signs.


世界聾人組織在1950年代創立委員會,致力於國際手勢字典工作。


 


Gestuno first used at 1976 WFD Congress but was not successful.


1976年世界聾人組織大會開始使用手勢,但並未成功。


 


International Sign emerged in the 1990’ s as the preferred means of communication developed by Deaf people and interpreters.


國際手勢在1990年代出現,被聾人及翻譯員在溝通時廣為發展。


 


IS has high iconicity and loan signs.


國際手語是高圖像性且借用手勢的。


 


Deaf people can use IS to directly communicate with other Deaf peopl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來自不同國家的聾人可用國際手語直接溝通。


 


IS interpreting is provided at international events for Deaf people who do not have their own native Sign Language interpreters in attendance.


國際手譯員被使用在聾人的國際事件上,針對那些未帶翻譯員國家的聾人提供服務。


 


IS like other Sign Languages has five basic elements.


國際手語和其它手語一樣皆具備五個基本元素。


 


1 Handshape  手形


2 Orientation 方向


3 Location     位置


4 Movement  移動


5 Non-manual markers ie facial expression 不用手的動作(例如:面部表情的傳達)


 


Rosenstock (2004) found that 60% of IS signs came from eight Sign Languages.


Rosenstock2004年發現國際手語中60%是來自8種手語。


 


Only 2% of signs were unique to IS.


只有2%是特有的手勢。


 


38% were loan signs.


38%是借用其它手語。


 


IS structures are similar to other Sign Languages.


國際手語結構和其它的手語是相似的。


 


No alphabet or individual characters but sometimes the one handed European alphabet is used to spell acronyms, for example, ICSD, EDSO.


國際手語並沒有字母或單獨的字體,但有時會用單手拼出英文字母,例如:ICSDEDSO


 


IS has a standardised number system ie one hand for 0-5 and two hands for 6-10 and so on for 15, 826, year 2-0-0-9.


國際手語有一個標準的數字系統,例如:0-5用單手表示,6-10用雙手表示,還有像158262009年都是用雙手。


 


A limitation of IS lexicon forces users to expand upon simple concepts in lengthy explanations.


因為國際手語詞典的限制,而迫使使用者用冗長的敍述來解釋一個簡單的概念。


 


IS relies on previous knowledge, shared cultural understandings, flexibility, role play, classifiers, iconic signs and loan signs from different SLs.


國際手語源自各種手語先前的知識、分享的文化認識、有彈性的、角色扮演、分類的、圖像手勢和借用的手勢。


 


 


 


From 21st Summer Deaflympics Taipei 2009 – International Sign Course


30 June – 4 July 2008


Presented by Paul Hevston


摘自977月澳洲國際手語老師保羅的教材

小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ustralian Sign Language Interpreters Association - Code of Ethics and Guidelines for Professional Conduct 澳洲手語翻譯員協會--道德規約與專業指導方針


摘自澳洲老師 Paul Heuston 30 June - 4 July 2008 來台北教授國際手語課程教材內容


Interpreing - Code of Ethics 翻譯員道德規約


1. Professional Accountability: 專業責任


Interpreters accept responsibility for all professional decisions made and actions taken
翻譯員對其所做出專業的決策及行動負完全之責任


Confidentiality 守秘
Professional conduct
專業表現
Scope of Practice
實務範疇
Integrity of Service
服務整合


Paul 老師補充:保密原則、建立信任關係、保持中立


2.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專業能力


Interpreters provide the highest possible quality of service through all aspects of their professional practice
翻譯員以他們的專業角度,儘可能提供最高層級的服務品質


Qualifications to Practice 翻譯的資格認證
Faithfulness of Interpretation
忠實翻譯
Accountability for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對自己的專業能力負責
Ongo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持續專業的進修


Paul 老師補充:專業領域、不同的證照、忠實翻譯、充實自己再進修


3. Non-discrimination: 沒有歧視


Interpreters approach professional services with respect and cultural sensitivity towards all participants
翻譯員所提供的專業服務需尊重所有參與人員並對其文化具高敏銳度


Non-discrimination 不歧視
Communication Preferences
溝通優先
Deaf Relay Interpreters
聾人傳譯翻譯員


Paul 老師補充:不歧視壓迫、不採取不公平的對待、尊重不同的種族性別性向、
使用不同的溝通方式:口語、讀唇、手語、聾盲人使用的指拼法


4. Integrity in 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s: 完善的人際關係


Interpreters deal honestly and fairly with participants and colleagues while establishing and maintaining professional boundaries
翻譯員在建立或維持其專業領域時,需誠實並公平地對待其他人或者同事


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s 專業上的人際關係
Impartiality
公平性
Respect for Colleagues
尊重同事
Support for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對專業協會的支持


Paul 老師補充:忠實傳達,不偏袒任何一方,不加入自己的意見,不加入個人偏見喜好,
尊重每個翻譯員,接受他人的指教,加入社團,貢獻己力


5. Integrity in Business Relationships: 完善的商業關係


Interpreters establish and maintain professional boundaries with participants and colleagues  in a manner that is honest and fair
翻譯員應以誠實而公平的態度對待其專業領域中所有相關人士及同事


Business Practices 翻譯經營實務
Accurate Representation of Credentials
專業表現之認證
Reimbursement for Services
服務補償


Paul 老師補充:公私分明,注意親屬關係,避免循私,避免個人因素影響。
翻譯費用依等級、證照、專業度有所區分。


有聾人在場時,要注意:不要與聽人自顧自的用口語交談,不理會聾人的存在
不要在聾人面前,表達友善,私下卻對其多加評論(表裡不一)
在翻譯時,手譯員視線要觀看看手語的對象


****************************************************************************************


Signifiance for interpreters 對手譯員的重要性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有效的溝通


摘自澳洲老師 Susan Emerson & Stephanie Linder 7 - 18 April 2008 來台北教授國際手語課程教材內容


We must know our own cultural identity and group membership and understand how it influences our expectations and communication.
我們必須知道我們自己的文化特性以及群眾的特性,
並且要了解這會如何影響我們與彼此間的期待與溝通。


Know about cultural norms and world views to avoid sensitive comments or judgments etc.
了解文化規範及世界觀點,以避免敏感性的批判與判斷。


Professional communicators! 要做專業的溝通者!


Our job is to mediate between people of at least two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cultures.
我們的工作是協助來自至少兩種不同的語言及文化的人們彼此溝通。


We bring our own language and this affects groups.
我們使用我們自己的語言時會影響到其他群眾。


Must be able to identify the cross cultural dynamic  that influence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fellow professionals - reduce 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s.
必須能夠分辨影響群眾反應的各種文化間的差異-以減少文化上的誤解。


 


以上內容要感謝手譯界的大支柱協助修訂。

小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從小我就是一個熱血的青年,唱岳飛的『滿江紅』會唱到哭,更別提『龍的傳人』,什麼愛國歌曲,都會讓我全身起雞皮疙瘩,所以,我從小的志願,就是想當一個軍人,去保家衛國,當個楊門女將之類的,當然寡婦的部份,是沒有在志願中啦!


結果,沒想到,長大後,才知道我的身高搆不上當軍人的志願,只好退而求其次,做個警察也不錯吧!感覺也是英姿煥發的樣子。


結果,還是沒想到,上帝在冥冥之中,全已安排好了,我的身高,還是構不上那個警察的門檻。


所以呢!畢業那一年,超興奮的我,剎那間,有全世界任我遨遊,隨便我高興要做什麼就做什麼的自由暈眩感,回到現實那一面,我到底想做什麼呢?


如果我不是一個手譯員,我想,我大概會從事和電腦相關的行政工作吧!也許是會計、行政助理、計畫執行,以前做過的工作一堆雜七雜八的,幾乎只要我去面談,都會應徵上,也許是我那可愛無辜又有上進心的臉,總是會讓老闆願意給我一個學習的機會吧!


尤其是,我一直謹記,我老爸給的一句名言:永遠不要去計較老板給妳多少錢,要努力去做,做到老板不能沒有妳,呵~這可是我工作的座右銘哦!很好用。


後來,我才發現,不管是什麼工作,挑戰性,對我而言是很重要的一環,也許一開始,我會笨手笨腳,要熟悉工作能上軌道,都至少要花半年的時間,通常這個時間,也是看主管老板,是否能忍受我的時間啦!呵~


也許,有時候,我可以蠻適應某個工作環境,但等到工作了一年半載,工作已變成日復一日的內容時,我就會開始想找新的挑戰,也許是可以不斷認識新朋友,也許是在原本的工作裡面,找到新的東西可以學習,也許是換個新的工作環境,甚至就讓自己空白休息一段時間。


手譯員這個工作,能讓我做這麼久,實在是因為這個工作沒有固定的環境,每個案子,都可能是一個新鮮的嚐試,可能是從來沒有機會去接觸的領域,但慢慢,當你成為一個全職的手譯員,每天都在不停的趕場,從這個地方,到那個地方,你會開始覺得自己在不斷的透支,這時,適時的休息放空,甚至培養其他和手譯完全無關的興趣就很重要了,那可以讓你看到不同的視野。


就如同我以前常說的,單純的手譯員工作,就像是沒有根的工作,因為手譯員就是一座橋樑,在當下,發揮最大的功能,完成二邊資訊的轉達,完成這個案子後,就是下一個案子,不需要做什麼後續追蹤報導,也不用負責什麼結案報告。


當然,手譯員最重要的就是人脈的建立,每次案子與申請者良好的互動,每次盡力的表現,都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和聽障團體的良好互動,都在建立自己的服務口碑,會讓自己之後的案子,可以愈接愈多,來源也愈來愈廣。


而現在,我接觸了國際手語,看起來,那好像又更開拓了新的世界,成為一個國際手語翻譯員,哇~那可是可以世界各地的跑耶!其實,那就和我現在的台灣手譯員的工作內容性質很類似的,只是使用的手語和溝通語言有所不同。


也許,我的腦袋,又開始動動動,怎麼樣才能更有創意的活出生命,展現我偉大恢宏的人生版圖,呵~儘情的在這一生中,去試出最大的可能性。


真好玩!呵~

小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學手語(SL),不知道聾人的世界是什麼樣子;不學國際手語(IS),不知道世界上的聾人是什麼樣子。


去年第一次接觸到國際手語,第一次參與國際性的聾人活動,第一次接觸到這麼多的外國聾人,第一次發現原來我們學的國際手語,還真的是可以和外國人溝通耶!呵呵呵~真有趣!


今年第一次去上由澳洲籍國際手語老師教的國際手語課,這也是我第一次上外國人教的手語課,在上課前,我就很清楚的知道,我要學的不是國際手語字彙,也不是對話練習,也不是教學方法(當然教學方法也是讓我很好奇的啦!),而是國際手語的氣質。


該怎麼說呢?就如同我一向給人的印象,我的台灣手語不見得好,會的字彙不一定比別人多,但我比較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我的表情,我和朋友在一起聊天時,我學的不是手語,而是那種氛圍。


二位國際手語老師Susan和Stephanie,她們所帶來的,不只是證明了真的有國際手語這玩意兒,還讓我們更了解國際手語的來龍去脈(為什麼會有國際手語?國際手語現況為何?),以及組成國際手語的成分有那些。


而讓我收獲最多的,卻是她們的態度。


國際手語擷取世界各地的手語,只要能讓人一目瞭然,看得懂這個手語的意思,就可以加入國際手語。
每個國家的手語都可以被接納,並不一定要使用某些大國手語,尤其是舉辦國際聾人活動的地主國,更可以藉此機會,展現自己國家的手語,進而讓世界各地的聾人都知道,我們的手語是什麼樣子。


國際手語逐步演化了百年以上,已有一些基礎,但仍不能稱呼其為一種語言,因為那是一種當未成定論的手語集合體。


於是,老師一直不斷的提醒我們,手語沒有對與錯,重點在於,是否能讓人看的懂。


老師也一直提醒我們,不要去糾正或指責別人的手語不對,多看多學多了解。


之前,我一直不知道台灣手語在國際上的定位是什麼,總是以為我們要去學國外的,要去學美國的,才能算得上具有國際性。


現在,才真正有點感覺到2009年聽障奧運在台北舉辦,真的是一件很大的事耶!


呵~

小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相較於口語翻譯成手語(口翻手)來說,手語翻譯成口語(手翻口)是比較困難的,為什麼呢?因為對聽人而言,從小到大的母語是口語,手語算是後來才學習的語言,在熟練度,手語會不及口語,所以聽到口語,會比較能馬上了解其意思,只要手語基礎好,在口語轉換手語的時候,只要多練習,多半都有不錯的表現。


在各種不同的翻譯場合中,可能會碰到各式各樣的聾人,各自有各自的學經歷背景、手語習慣、對事情的理解和邏輯判斷,即使現代資訊發達,交通便利,在北、中、南、城市、鄉村、學校、社會人士的手語都存在著多多少少的差異。


所以,我們通常都會建議,在去一個翻譯場合的時候,最好能提早到,先和與會的聾人溝通一下,一方面是對聾人自我介紹,表示今天是來提供手譯服務的,另一方面也就是要先大概了解與會者的手語習慣、溝通模式,也許需要使用純自然手語、也許是適合用文字手語、也許需要加點口形。


有時,如果碰到與會者有用自然手語的,又有用讀唇的時候,手譯員就會比較辛苦,因為二種語言的文法概念是大不相同的,只好儘量中庸一點,儘量把說話者的意思用最清楚的方式表達出來。


當聾人有意見想表達的時候,在手翻口的時候,常會碰到幾個問題:


聾人手語比太快、太急,手語會重覆二三次說一樣的內容,我個人認為最困難的部份是了解發言者(聾人)的思考邏輯,以及想要說的重點,這有點像是我們常提到的聾人文化的部份。


也許是聾人在從小教育及日常生活中,總是無聲的一群,不太有機會可以在公開場合暢所欲言的表達自己心中的想法,所以可能有點緊張,想說的東西太多,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沒有什麼脈絡,變成在口譯的時候,聽到的人會不了解重點在那裡。


初學手語的朋友,在接觸聾人的時候,也常會有個困惑,當自己比了什麼手語之後,為什麼對方回應的手語,每個手語都看得懂,卻沒辦法了解他的意思呢?或者沒辦法理解他為什麼要這樣回覆呢?也可以說這是聾人式的幽默感。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在有聾朋友的聚會時,會不想幫其他聽人朋友口譯,因為幫忙口譯的時候,我就沒辦法儘情的享受聚會的樂趣,而聽人朋友也常常會不由自主的變成聽人自己聊了起來,或者不管聾人手語還在比,就一直要和我聊天,>_<。


對此,我只能給個最直接簡單的建議:那就是多和聾人聊天,真心的和聾人做朋友,而不只是想要學手語而來聊天;了解你的朋友,你也才能知道為什麼你說了這一句,你的朋友會這樣回你這一句。


融入手語的世界,你就會看到屬於這個世界的笑聲,才不會變成參與了聾人聚會,卻變成聽人聊聽人的,聾人聊聾人的,始終覺得自己無法進入這個無聲的世界。

小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其他像是:翻譯技巧、手語詞彙的豐富、轉換自如(不要一直重覆一樣的手語,因為有時不同口語,意思一樣,手語也容易一直重覆)、這些都是前面幾項熟悉後,錦上添花,加強翻譯功力的地方了。


如果真的還有什麼要記在便條紙上的,就是在比手語或翻譯的時候,視線要看著觀看者(聾人),讓觀看者也有參與感,覺得自己是有參與在演講或說話內容裡。


如果在一個開放的場合裡,手譯員站在舞台上,看不出來誰是聾人的時候,那時,就可以大方的看著舞台下的所有觀眾,好像是在對每一個人翻譯,不要把視線放空或看觀眾上方,那樣會覺得翻譯員好像在自言自語的感覺。


還有就是翻譯的正確性,很容易在不同的場合,會有聽不清楚,或沒聽懂說話者的意思,或者沒看懂聾人的手語,不了解聾人手語要表達的意思,那時,千萬不要硬拗。


如果可以,當然是要再確認說話者意思或手語的意思,如果時間不允許,像是演講場合或上課,人數眾多時,不方便打斷說話者,可以先向聾人說明沒聽懂或沒聽清楚,等等私下再和演講者或同學做確認。


如果是聾人站起來向演講者或課堂老師發問時,那就請聾人再打一次手語,要把意思弄清楚。


最怕是碰到不了解的時候,自己就隨意亂比,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比什麼,在口譯時,說出一堆手語沒比出來的話,不管你的手形、方位、表情、技巧有多好,這都會是很大的致命傷哦!

小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手語就像是一齣舞台劇的表演,沒有表情,就像是演員沒化妝沒穿戲服就上場表演,空有美美的佈景、燈光,即使演員念著感人的劇本對白,可是卻沒辦法讓觀眾融入戲劇之中,產生共嗚。


手語界的前輩及聾朋友一直在提醒初學手語的人或手譯新手,表情是很重要的,甚至佔了手語80%以上的重要性,但還是很容易被忘記。


對初學手語的新人來說,要記住手語怎麼打,方位怎麼走,都已經很"忙"了,怎麼還有空注意表情。


對手譯新手來說,要聽清楚說話者的意思,想著如何打出清楚的手語,還要注意說話者的下一句說什麼,根本就來不及想到表情是什麼了,尤其是說話者沒有特別的語調起伏時,更是困難。


但對於觀看者來說,沒有表情的手語或手譯,簡直就是最佳的催眠工具,要維持視覺的專注力5分鐘以上,一直看著沒有表情的手譯員,對聾人來說,真的是很辛苦的。


對手譯員,困難的是什麼,說話者的語調或動作並沒有特別的起伏或情緒時,最難抓出表情怎麼做,其實,那可能也和聽人世界的社會習慣有關,感情的表達比較內斂,我們要練習的是,從語詞中,抓出起承轉合,讓表情有所起伏。


當然,我們也會碰到有一些表情非常豐富的新人或手譯員,但要小心的,不要因為表情豐富而忽略了手語是否清楚的部份,有時候,看到表情太誇張的,還是會讓人不太習慣的。


所以,表情啊!表情!真的是很重要的。

小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初期學手語最容易搞不清楚的地方,因為手語是視覺語言,所以方向和方位,通常都包含了主詞和受詞的意義。


像是:買-東西給我,錢給你;賣-東西給你,錢給我;請-我到你那裡是你要請我,你到我這裡是我要請你。


另外,我從高雄坐飛機到台北,會先打出右邊高雄(身體微側向右),左邊台北,飛機從右飛到左,這樣意思就會很清楚,但大部份新人,很容易就打成,我/高雄/飛機/台北,會把高雄台北都打在胸前的同個位置,有時一不注意,就會搞不清楚,現在到底要從那裡去那裡呢?
也許可以把高雄台北都比在胸前,但有一前一後的感覺,這樣也OK,但能各比在左右方,會是最清楚的。


所以,不要讓你的手迷路,連自己要去那裡都不知道了,愈知道你的每個位置,愈能把複雜的事比的簡單的起來了。


除了手語的位置、方位、方向外,其實身體也能代表現在說話者的是誰,加上表情的不同,就更能加強語氣了。


像是:甲和乙在說話,甲說話時,身體可以偏右,乙說話時,身體可以偏左,這時,你不需要一直強調現在是誰在說話,看身體及表情,都能感受到雙方的對話氣氛。

小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